- UID
- 1
- 主题
- 回帖
- 0
- 精华
- 积分
- 46793
- 金币
- 枚
- 草籽
- 颗
- 鲜花
- 朵
- 注册时间
- 2023-5-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丑是原罪
《丑兵》,莫言的一篇小说。
我猜是他早期的作品,不大莫言,写实的风格。
尤其是开篇,浓浓的作文风。
还是上世纪末的浓浓作文风。中学生最爱的开篇。
也有鲁迅先生《一件小事》的影子。
但,《一件小事》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是个异类。异到不似先生自著。
《丑兵》,也很难想象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
立意、结构、语言,都规整到完全不似文学,更遑论诺贝尔。
但有些细节描写还是可称道的。
譬如一开始描述丑兵外貌,连用两个比喻:“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很生活化,很乡土,很生动。
文字上还是有些好看的。
而我更喜欢的是,另一处,丑兵在连受奚落后的反应上,从一开始的热情,“热心到让人厌烦,特喜欢提建议,不是问东,就是问西”,到后来的孤僻,“丑兵就像变了个人,整天闷着头不说话,见了我就绕着走”,“他性格变得十分孤僻,一年中说的话加起来也不如小豆子一天说的多,而且衣冠不整,三年来没上过一次街”。
这是群体霸凌后的正常反应。
群体霸凌,并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是集体的冷漠,甚至嘲笑歧视。
丑兵,从一开始的无意识,自发原始的积极,到变得沉默离群,正是一个边缘人的炼成过程。
莫言没有将其写成傻根式的自始天真,并以天真化解人际冰雪,是对生活的忠实。
在这一篇文章里,我觉得是亮点。
丑是原罪,在一个以美为追求的外貌集团里——这是排长,“我”的个人喜欢和刻意引导——丑,就是原罪。
正如,在以金钱至上的社会里,穷是原罪。以分数至上的学校里,成绩差是原罪。以听话为标准的圈子里,桀骜是原罪。
丑,是先天的,是不具备道德因素品性衡量的,正因此,因为丑而遭受到打击屈辱,在自命文明讲求素质的地方,显得极其荒诞。
又因其荒诞而让人倍感无奈。
并非哪个人的偏见,是群体大众的偏见。
这就是环境,环境是客观存在。
丑兵做错了什么吗?
没有。
他唯一的错,就是形象欠佳。
其他人知道这并非丑兵之错吗?知道。
知道而仍然纵容内心的恶意生长,这一个范围内,人人都是畸形的。
被嘲笑被欺辱,活在最底层那人,如果没有来自更上层的关爱(文中连级的指正),没有自己的反抗、才艺,没有流畅的语言表达,如果他没有这一切,大概,就从边缘人进一步蜕变成可怜虫,卡夫卡《变形记》里那只甲虫,孤独地被遗忘地死去。被遗忘“尚是温存”,也许,就是被践踏着死去。
丑兵进行了自救,他申请调离了岗位,也如愿以偿。
去了一个没有他人,只需要与猪——另一种生命体——打交道的地方。在猪的眼中,人类的美丑没有意义。它们只关心这个人类对自己好不好,有没有给自己足够的食物和照料。
我想,在那个地方,丑兵的内心是安慰的,他心里的善和热情终于有了正向的反馈。
在有些时候,动物比人,更像同类。
如果是这样结局,这篇小说也可以立住了。
作者还是仁慈地给了丑兵另一条出路。
战场。
让丑兵在战场上以自己的死亡,无畏的死亡,无私的死亡,让他最终获得了来自人类,他自然属性所属的那个群体的认可。
很悲壮。因其悲壮而让人倍感无奈。
丑兵还有别的可证明渠道么?
他能用什么去打破偏见?
除去自己身上的原罪?
小说的设定里,是没有整容,没有财富,相对单纯的一个环境。这样的环境里,非可控的原罪仍然存在。
想叹气,又收住。
人人为镜,皆可自照。
最后,说一下,这个结尾,丑兵临死前那个道歉,让他更加闪光,很感人,可也很煽情。
2023.6.8
瞅瞅字数,200金币到手。 |
鲜花
-
8
查看全部鲜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