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4
- 主题
- 回帖
- 0
- 精华
- 积分
- 1268
- 金币
- 枚
- 草籽
- 颗
- 鲜花
- 朵
- 注册时间
- 2023-5-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这个题材,迟迟不能动笔,太宏大。
我想它超出了我能驾构的范畴。可是,又总有些思绪在翻涌。
这个电影很有野心,用了大量的篇幅,描摹战前的争执、考量,反复的开会、讨论。
只想观摩战争场面的可能会很不满。可它解释了朝战的背景,以及抗美援朝的艰难。我觉得是必要的。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也许有必要正视一下:抗美援朝,是必须的么?是无可避免的么?
片中中美国力对比令人惊心。
如果必须要打,怎么打赢?
这个问题交到了新中国领导人面前,也交到了彭德怀总司令的面前。
之前,在喜马拉雅听过有关这场战争的一本书。很系统,很详细。但因为是听书,且只听了一遍,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又随着时间淡忘了许多。
隐约记得,最初是属意林彪和粟裕的,林彪避战,粟裕身体条件不支持。选择彭德怀,是因为彭德怀有信念,有胜利的信念。
胜利的信念从哪来?
电影中给了几个镜头,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人大代表,和人大代表特别是林巧稚大夫的对话。毛泽东主席说,是人民的支持给了他信念。
上下齐欲,万众一心固然重要,但一场战争的胜负,不能完全靠精神力量。毕竟不是冷兵器时代。
那本书里给出了分析,还记得有两点,一是朝鲜崎岖的山地不适合美国的坦克作战,二是夜晚作战志愿军更擅长。
尽管如此,战争的残酷和艰难还是超出人类的极限。嗯,我感觉是超出了正常人类的极限。
看这部电影是很痛苦的。它没有多少爽感的情节。
最多的就是两个词:拼命,与牺牲。
战士们用自己的身躯在博这场战斗,一个接一个的牺牲,电影以松骨峰战役为结束点。
这场战役在二次战役中很出名,作家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选取了这次战役,曾经入选过初中课本。
看这个电影,最深的感受可能就是:悲壮。
壮哉,悲哉。悲哉,壮哉。
毛岸英的牺牲是早就明了的情节,可当电影中再现这一场景时,还是令人不忍。
充满理想主义的一个青年啊。
网上有一些议论,或者说推想,如果当年毛岸英没有牺牲,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局面。
这些推论都不妨碍,当年毛岸英上战场的时候,是一个英雄。如果毛泽东主席的长子都上了战场,对于这场战争的决心和意志,还有什么可怀疑?
电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构成,伍修权率领的外交团,在联合国会议上的发言。
与战争场面穿插推进。
两个不同场合的较量。手段和武器不同,都是战场。
不知这个电影还会不会有第二部,第三部。
那天看到讨论,抗美援朝结束在二次战役是不是更合理。
这部电影是以此为结束点的。
致敬,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致敬,奋战在外交场所的使者团!
多么艰难困苦的年代啊,愿战争永远不再有,愿侵略和杀戮永远不再有。
|
鲜花
-
5
查看全部鲜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