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1
- 主题
- 回帖
- 0
- 精华
- 积分
- 7435
- 金币
- 枚
- 草籽
- 颗
- 鲜花
- 朵
- 注册时间
- 2023-5-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本帖最后由 跳跳虎 于 2024-2-16 09:52 编辑
“我们都在沟渠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stars.”——奥斯卡·王尔德
王尔德的童话,文艺思想性和安徒生走的相同的路子,属于创作型,但手法、风格各有擅长。王尔德曾说,他的童话是给十八岁到八十岁的人看的。《夜莺与玫瑰》是他的童话集名,里面有7篇童话。王尔德总共写了9篇童话,篇篇经典。
作为文艺上唯美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之一,王尔德在小说、戏剧、童话等文艺体裁方面都有建树,作品风格唯美主义烙印颇深。属于少年得志型,生前就很有名气,和英国当时十九世纪的大才子萧伯纳在文坛可谓一时瑜亮。
原想写安徒生童话《夜莺》的读感,但觉得王尔德这篇更值得写,临阵换将。王尔德代表作唯美主义中篇小说《道林·格雷画像》,大学时读过,至今有印象,他的戏剧《莎乐美》也有名。童话集《夜莺与玫瑰》1888年初版,当时他30出头,风华正茂。以他的才气和底蕴,稍多用心思,写上百十来篇不在话下,惜因种种个人原因,精力被无情耗费了。此点正如张爱玲,年纪轻轻才华值已如满弦之弓,用两年左右主业之外的碎片时间,就出了一本散文集《流言》,水平很高,成了被小说耽搁的散文家,她本可以双料。
《夜莺与玫瑰》童话比较短,内涵和思想却一点儿不简单,象征和强烈对比手法的运用,让情节张力十足,给人心灵震撼。其构思和安徒生的《小人鱼》有点儿相似,尤其核心部分。小人鱼为爱跃入大海,失去生命而化为泡沫。王尔德的夜莺呢,为了心中对爱的信仰,成全青年的愿望,让玫瑰的刺扎入身体,直到血尽玫瑰绽开而死去。童话插画里有专门描绘这个玫瑰盛开、小夜莺落草丛中的凄美场景,不忍放上来,在文后用了另外一张。插画传神,把文字精神意义的抽象化为具象,体现原作精神,扩张和加深读者对文字的直观印象和理解深度。
此篇故事说有一位年轻学生想追求教授的女儿,教授的女儿称谁如果送她一朵玫瑰,就将和其在舞会上跳舞。冬天玫瑰不开,青年无法找到玫瑰而自怨自艾,伤心落泪。小夜莺见此,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痴情人,决心成全。经到处打听,当第三棵玫瑰树告诉他在冬天想得到盛开的玫瑰只有一个法子: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唱一夜歌且要用胸膛顶住玫瑰刺,鲜血流入树的血管,并最后刺破心脏。小夜莺为了心中的真爱信仰答应了。刺胸,歌唱,直到血尽,这段文字描绘细腻凄美,最是让人扎心。网上常看到有人说虐心文,到底啥模样,没看过也不感兴趣。但读王尔德和安徒生的童话,确实让人有一种虐心之感,虽然作者并非施虐狂。
第二天中午,青年见到窗外盛开的玫瑰,摘下并送预备给教授女儿。谁知女孩改变主意了,说花不配她的衣服,王公大臣的侄子送她的珍珠比花值钱。青年失望愤怒,一下子扔玫瑰于大街上,一辆马车碾了过去。
这故事很凄美,甚至比《小人鱼》有过之而无不及。小人鱼至少还化为精灵,并经行善修炼,达成心愿而灵魂永恒。小夜莺用生命打造的玫瑰,被青年弃,被马车无情碾压,这都成什么世道了。王尔德笔法冷酷,写到最后,连一丝光明都没放出来。但这种凌厉的手法,我想恰恰是作者为了更好地引读者思考,用拜金和市侩的庸俗反衬真善美。王尔德曾说,每当在看自己写的这篇童话,就忍不住伤心一次。
浪漫是不死的情怀,犹如明月,永生不灭。
王尔德显然是要把唯美进行到底,在庸俗与崇高的对比中,在象征和寓言的手法中,隐含唯美主义至死不渝的价值观。在其现实生活中,情形更比这个还复杂。为了真爱,他被同性恋猪队友波西拖累,波西不但花光他的积蓄让他破产,而且因波西对父亲有仇恨执意打官司(他父亲可是侯爵呀,维多利亚女王面前能说上话的人),反而被定为同性恋而入狱苦役两年。最后,身体被拖垮,出来一贫如洗。过了两年,王尔德才45岁就去世了。纵观王尔德的一生,一直执着坚持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唯美和真爱信仰。
《夜莺与玫瑰》虽短短一篇小文,能成传世,足可窥王尔德才华和文艺眼光之一角,用传统的批评语言来说,就是具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以个人观点,此篇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字数差不多,作品内涵深度伯仲之间,可称为超短童话的双壁。
这里插一句,童话这个体裁第一次进入中国的译介者是周作人,鲁迅的胞弟,发表于1919年大名鼎鼎的《新青年》1期上,当时他和陈独秀、鲁迅、胡适等,都是《新青年》的主力。之前,中国是没有童话的。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也是民国时研究儿童文学的权威。他在1919年对安徒生童话的评价,完全可以移植到王尔德童话,“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王尔德和安徒生基本算一个时代的人。周作人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评价也很高,他说:“他写这女儿的幻觉,正与俄国平民诗人Nekrassov的《赤鼻霜》诗里,写农妇在林中冻死时所见过去的情景相似。可以同称近世文学中描写冻死的名篇”。1919年,就有如此眼光,真很了不起。在中国对外国童话文学的译介上,周作人、叶君健、任溶溶最有分量。
王尔德的童话,基本没有happy'ending的,这篇同样也是送给成年人的礼物。凄美故事之外,心灵震荡之中,留给读者的是深深的思考和心中某部分被唤醒。哈姆雷特说:“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纸面的故事,透出的是强烈的关于爱、信仰和死亡的审美关照,在故事情节扭动的张力和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彰显着王尔德内心的追求,读者心灵于此沉思而净化,这也是王尔德《夜莺与玫瑰》的核心意义所在。
在《夜莺与玫瑰》中,无论是蜥蜴、蝴蝶、雏菊,还是青年和教授女儿,都象征和代表了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拜金主义和市侩盛行的社会百态,唯一懂小夜莺的,只有那棵樟树。樟树喜欢小夜莺不愿其离开,求小夜莺唱了离开树巢的最后一首歌。
王尔德作为文艺才子,作品的思想性使其童话成为经典,常读常新,属于一生都能读的那种。司马迁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读王尔德童话,纸面背后的思想沉淀和沉思也正是如此感觉。
跳跳虎 2024.1.15
|
鲜花
-
5
查看全部鲜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