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6|回复: 15

[诗评介] 建一楼,分享喜欢的诗歌和一些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菜心 于 2024-11-7 21:49 编辑

mmexport1730944102522.jpg

关注了一些公众号
上班的时候正好路上看
今天看到的
分享上来
图图也是网络的

中国诗歌中意象运用的特色是“消除傍(旁)枝杂叶”,即不作细节铺陈,而是“指出事物自身的中心”,即突出诗人所想要表现的主要方面。中国诗歌这种突出事物中心的意象运用方式,在根底上是与中国诗人对于意象运用的理解分不开的。在他们看来,意象的运用并不仅仅是为了更精确地描写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是为了表现引发自己感动的那一瞬间的感觉。因此之故,那瞬息之间攫住诗人心灵的印象——它可以是一抹色彩,一道光线,一片阴影,一缕声响——便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细枝末节都无关紧要。凝练简洁的意象就是这样被不断创造出来的。而唯其凝练简洁,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使人们饱受感动,易于记忆。
——邵毅平


其实深有感触吧
偶尔就是一个画面带给自己灵感
灵感扑捉住,最近看顾城的诗
师傅说他非人类思维天马行空
我觉得句子非常柔软的
与我,读诗写诗,在于领悟
也在于沉淀吧
只是要学的还有很多
刚一脚站在门槛内而已
剩下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了

鲜花

5

查看全部鲜花

拈花小和尚 2024-11-7 22:01
回复
先按个印。空了来细看。睡去了。菜菜晚安。
青禾绿妖 2024-11-8 08:11
回复
嗯,简单而直白地说,就是尽可能不用前缀,形容词之类的,尽可能留有足够的空白,给自己发挥写作的空间,给读者发挥想象的余地。
拈花小和尚 2024-11-11 20:08
回复
嗯嗯。留白。但是也有例外,有极尽铺写的,形成一种奇诡的风格。像李贺。
拈花小和尚 2024-11-11 20:10
回复
也或者可以叫白描。像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简笔勾勒,而有魂。
菜心回复青禾绿妖 2024-11-13 16:38
回复
嗯,跟你又学到了的
还有 2 条回复, 点击查看
发表于 2024-11-9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饱受感动,易于记忆”
诗歌的精华所在

读你们的诗句,我也受益匪浅。。。

鲜花

1

查看全部鲜花

菜心 2024-11-13 16:39
回复
能受益匪浅就不白费功夫,对不
令狐冲回复菜心 2024-11-13 20:59
回复
勤能补拙对吧。。。
发表于 2024-11-11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门看花去】

作者;林珊


昨天我们出门看花去了。妈妈
如今我写下的,将来都会忘记
可是我还是热衷于此
妈妈,总有一树海棠为我们盛开
总有一截桃枝为我们枯萎
夕阳就要落山时
我们为什么
还是舍不得转身离去
整个整个黄昏,多么空旷
多么干净
我们坐在湿地公园,听松涛
数鸟啼
众多的鸟啼,我只能分辨出
其中三两声
北方的鸟啼和南方不同,妈妈
北方的生活,可以让我
暂且忽略和忘记,一些人
一些事
我终于可以不用在黑夜里
哭泣着醒来
泪水是无用的,妈妈
昨天在一株海棠树下
我笑了很久
满树繁花都属于我们,妈妈

------------------------------
这首读完,我才恍然
这首诗里的节奏感是对的
虽然诗意不多

鲜花

1

查看全部鲜花

拈花小和尚 2024-11-11 20:12
回复
这首诗不能截取哪句来读,它是浑然一体的。有气息在自然地流动。一下子就能将人攫取进作者所营造之境。
如胭回复拈花小和尚 2024-11-12 10:35
回复
是的,就是我一直想找的节奏感,看到这首突然就领悟了,写诗就是流畅自如
发表于 2024-11-1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怎么学习写诗的?》

作者:顾城
许多青年像我几年前一样,非常关心诗的现代技巧,我收到过这方面的信。我渐渐觉得,技巧并不像一些初学者想象的那么重要,尤其是那种从内容中剥离出来的可供研究的技巧,对于创作的意义就更小些,只有在某些特定的艺术困境中,诗的技巧才会变得异常重要,才会变成盗火者和迫使你猜谜的拦路女妖。    
在我的少年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书可读,我读得最多的一部书就是大自然。每天,我都能阅读土地和全部天空。那不同速度游动的云、鸟群使大地忽明忽暗,我经常被那伟大的美威慑得不能行动。我被注满了,我无法诉说,我身体里充满了一种微妙的战栗,只能扑倒在荒地上企图痛哭。我多想写呀、画呀,记下那一切,那云上火焰一样摇动的光辉,可我笨极了,我的笔笨极了,我的句式蠢极了。一旦陷入韵和“因为……所以”中,那笔就团团乱转,那伟大的美就消散了。我多么想尽情地写呵,可我不懂技巧,或者就只懂一些俗浅的技巧。只有几次,我偶然挣脱了习惯句式的紧身衣,在雷雨和太阳的辐射中写了《生命幻想曲》等几首有印象和超现实色彩的习作。    
我回到城里后,开始读诗。从中国古诗和外国浪漫派的作品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可惜的是我学的方法不对,没有“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只是一味地凭借教科书上的解释,对于经典作品往往只摹其形,而未得其神,结果越学越僵,再加上远离了我心爱的自然,我心中的诗感便直线坠落。很快就完全停笔了。    
一直到五年以后,1979年初我才开始接触现代技巧,读现代心理学和哲学。一夜又一夜听年长的诗友讲意象、张力、诗的态势,最使我惊讶的是他们给我介绍的现代诗作。我首先读到了洛尔迦——一个被长枪党残杀的西班牙诗人:“哑孩子在寻找他的声音/偷他声音的是蟋蟀王……”他竟在一滴露水中找,最后“哑孩子找到了他的声音/却穿上了蟋蟀的衣裳”。哑孩子找声音,多美呀,当时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美。后来看了波德莱尔的理论我才知道,这是通感的作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可以通过心来相互兑换,于是,颜色的光亮就可以听见,声音可以看见。不是吗,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通感也比比皆是。如“雷声滚”“笑声尖”就是声音比为视觉;“冰凉的目光”就是视觉化为触觉;我细细一想《琵琶行》不是早把音乐变成了一组组视觉形象了吗?    
除了这些知觉之间的转换、通感外,在诗中还有其他更广义的通感,如:“时间的马/累倒了”,时间转化为具象形体,“女佣的灵魂……绝望地发芽”,抽象观念性存在突现为动态形象。这些转换并不是作者在耸人听闻,它是物体联系(如:一物体所具有的反光、质感、气味、声音等)和心理联系(如某些声、色、味、观念可以起到近似的心理反射)的体现。    
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他在一瞬间就用电一样的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众多的体验在骚动的刹那就创造了最佳的通感组合。有一次,我看到太阳,一下就掠过新鲜、圆、红、早晨等直觉和观念,想到了草毒、甜而熟的草毒,于是就产生了这句话:“太阳是甜的。”    
理解了通感和广义的通感,我也就一下子理解了意识流。意识流不过是一种纵向的、交错的、混合的全息通感。在这种全息通感中,每个表面和潜在的感知,都在不断的相互作用、衍化,就像这个巨大世界上的万物:人、神话、历史、学说、蜡烛、数学、水果、星云等最不相干的范畴和存在都在不断相互作用一样。不同的是在这种心理大通感中,这些不相干的东西可以发生更直接,更迅速的相互作用。    
要真企图把这种毫无尺度,瞬息万变的全息通感,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加以推算是不可能的,对于创作来说也没有必要。对于那波光下枝杈繁密的珊瑚,我们只要取其一枝弄清楚它的生长原理就行了。我曾经分析过自己一些叶脉较清晰的诗,一些较简单的联想似乎是树枝状的,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由眼睛想到晴空——“一片天空”,由眼睫想到天空边缘的合欢树、树上的鸟巢——“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由鸟巢想到鸟群归来,天暗下来,在树林的浸泡下发绿,由绿想到青苹果。    
除了这种单倍体产生的树技状联想外,无疑还有其他更复杂的联想形式。有波状交错的,有多层次往复递进的;哥特式教堂和金字塔其实都是某种联想形式的体现。对于那些复杂的联想方式——更广义的全息通感,在国外人们往往用结构主义来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联想、二维或多维通感,是在超常态下进行的。它甚至不是在想、而是在不断显现,就像梅特林克《青鸟》剧中的小男孩,转动一下帽子上的钻石,另一个以奇异方式联系的童话世界就出现了,它即在你前边,又在你左右,同时也在你之中。    
可以说,我们所惯指的世界,只是人们所感知的世界。而艺术世界是通过人相联系的,诗的世界是通过诗人的心相联系的。诗人总是通过灵感——彻悟的方式去发现世界和人所未有的、新的、前所未知的联系。诗人不仅在发现那些最具象和最抽象的、最宏观和最微观的、最易知和最未知的联系,而且,他还不断地燃起愿望的电火,来熔化和改变这种联系。有时,他几乎把这种火焰布满人间,直到他所创造的世界呈现出天国或地狱的本相。    
到这里,我必须停住。因为,我所讲的已经不仅是技巧了,而是使技巧具有价值的质地或内容了。    
诗的现代技巧是和传统技巧相对立、相联系的。我以为,在理解和学习技巧时,还是多一些“通感”为好。“融汇贯通”、“触类旁通”,讲的都是一个“通”字。学习诗的现代技巧,并不一定要死读现代派理论。其实,三教九流,宇宙万物都可取法。笑话中的反逻辑,气功中的入静和催眠术中的反复暗示,都可引渡为诗的现代技巧。    
近来,我读了《武林》杂志,有篇介绍“自然门”武术的文章很有意思。据说此术堪为武术之冠,只是精通者甚少。因为,这种武术学者有较深的学识,懂历史古文,通“四书五经”,还要经过长期、严格的基本功练习,才能达到一种身心同一的境界。它没任何定势、套路,完全随心所欲,心里一动,手脚就已随意完美地达到了目的。这真是至人的境界。赖于一招一势的人,很容易作茧自缚。古人讲画也说“至人无法,无法有法,乃为至法”就是这个道理。    
“尽得天下之道而无道,尽得天下之法而无法”是我学诗的最终方法论。《庄子•天下篇》把诸子百家都称为“方术者”,就是讲他们探求问题的范围和方法狭隘,往往为之所困。在于是讲“道”的,即从本源到一切的联系。我想,我们所谓的诗的现代技巧,在庄子看来,怕只算一种方中之术罢了。我们今天求它,掌握它,最终还将在创作中忘记它,把运用技巧变得像呼吸一样自如。年轻的诗友们,愿我们都能到海天间去呼吸,去接近那个诗的自由——那个蓝色的无限。  
拈花小和尚 2024-11-15 22:35
回复
我觉得顾城这个“通感”说得特别好。
而更重要的是,他提及的“使技巧具有价值的质地或内容”。可这个是没法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千山论坛

GMT+8, 2025-2-24 19: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